复苏的背景
日本,一个群岛上的弹丸小国,却挑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战败的日本,一片狼藉,连国家的主权都部分丧失,却在短短几十年内重新崛起,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日元成为国际货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东京跻身世界三大金融中心行列,而日本更是取代美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对外投资国和债权国,然后,一纸《广场协议》却将日本经济和金融拖入了衰退的深渊。这一切的背后意味着什么
二战日本投降时, 战争经济已经破产, 经济完全陷入了悲惨的境地。 据日本经济安定本部1949年报告中统计,日本物质财富损失总额达 1057亿日元, 损失率达 36%. 由于美军的轰炸,日本境内有119座城市被夷为废墟,236万户住房被烧毁。
经过战争破坏, 日本经济几乎临近崩溃, 就是这样一个国家, 却在二战后迅速崛起。经过大约10年的恢复和发展,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日本经济已摆脱了战争的阴影而进入“高速增长”时期;到20世纪80年代,已经成为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日本的复苏是与当时的国际环境、机遇分不开的。 战后, 美国为了达到遏制苏联的目的, 在亚洲大力扶持日本,而朝 鲜战争 的爆发则为日本经济的发展提供了外在的动力, 当然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也是对日本经济的恢复很有利的。
1.美国的扶持
战后日本的经济起飞是在美国外交、政治、 经济、 军事的保护和鼓励下起步的。日本投降后, 美国以同盟国名义派兵占领日本本土,成了日本的统治者。到1947年随着东西方冷战加剧和中国革命的逐步胜利, 美国迫切需要日本成为自己争霸世界的伙伴, 于是美国就由最初的制裁日本转为扶植日本恢复经济。其主要表现是:
(1)经济援助。
1949年5月,美国宣布取消日本一切战争赔偿并扶植垄断资本的发展。1945年9 月至1951年间, 美国的援助总额共达 21.28 亿美元, 占同一时期日本进口总额的38%。1952年6月,美国取消了对日援助,但这时影响已经不大,因为日本经济已开始走上了自主自立的道路.
(2) 经济贷款。
据统计,至1960年代末,日本共借入外国贷款56.8亿美元,到70年代末增加到212.9亿美元,其中美国的贷款最多,约占70%。 这些贷款起初只用于电力、钢铁、 运输、 石油等部门, 后来则扩大到航空、汽车、 化工等部门,对日本经济的全面发展起了不可小视的作用.
(3)直接投资.
到1978年,美国累计向日本直接投资达49.6 亿美元。
(4) 技术输入.
在日本引进的外国技术当中,美国方面占了60%以上。美国资本和技术大量地进入日本,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日本自身资金和技术相对不足的缺陷, 对日本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另外, 军事占领结束时日美签订了安全条约, 美军在日本设基地长期驻扎, 日本的国防安全由美国保护。 因此, 战后日本的军事负担很轻,国家预算中防卫费用很少, 从而能为经济建设投入更多的资金。
2.朝鲜战争的刺激
朝鲜战争爆发后, 美国对日本诸多产品和劳务的“特需" 订货急剧增长.1950 年, 日本接受美国侵略战争的“特需” 订货为 1.49 亿美元, 1953 年增加到8.09 亿美元,4年内共达23.9亿美元。 “特需” 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从1950年的18.2%上升到1953年的62.7%,4年内平均占50.7%,这对当时的日本对外贸易和外汇收入极富重要意义。
在 1951~1954 年期间, 日 本对外贸易连年出现逆差, 累计共达 19.1亿美元, 全靠同期的 "特需” 收入来加以弥补, 两相抵 消后, 外汇收支表上甚至还出现了黑字。 此外, "特需” 的介入还极大地增加了就业,由此直接或间接雇用的工人人数共达数十万人, 从而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出现了为时三年的 "战争景气" 。
朝鲜战争的爆发, 对于亟待扩大商品市场、 增加生产能力、走上高速增长之路的日本经济来说, 无异于雪中送炭。
对此, 就连日本人自己也不否认。日本经济学界一致认为,如果50年代初不发生那场朝鲜战争, 日本就绝不可能在60年代末成为“经济大国”,战争至少使日本赢得了 10年的时间。 经济企划厅在总结这段历史时也中肯地指出:“由于朝鲜战争, 日本才找到了活路, 从这个意义上说, 朝鲜战争是日本起死回生的灵丹妙药。”
而日本经营者联合会名誉会长樱田武,则以自己的切身经历说得更为坦率: “战后日本经济获得成功, 我看首先应归功于'特需景气' 的滋润·.'特需' 使美元源源不断地流入日本, 许多人也因此有了职业·..·我从事纺织业已有26年历史,但从来没有碰到过那么容易赚钱的机会, 就连我自己也感到大吃一惊....·总之, 日本是靠别人打仗, 自己从中渔利, 才壮大起来的。
3.有利的国际政治经济环境
从国际政治环境来看, 进入1950年代以后, 国际关系进入冷战阶段, 尽管各国之间的摩擦从未中断,但大的冲突和战争则很少发生。 在这种缓和气氛高涨形势的推动下, 许多国家捐弃前嫌, 谋求与日本建立正常的外交关系。
1956年, 联合国也敞开大门, 接纳日本为其中的一员。
与此同时, 日本还陆续参加了一些国际经济组织, 在继1952年被批准加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 (IBRD)之后, 又于1954年和1955年分别正式加入了亚洲和远东经济委员会(E一CAFE) 以及关税和贸易总协定(GATT). 日本谋求到的这些政治和经济上的地位, 无疑为日本发展对外贸易, 振兴本国经济, 并最终走上经济大国之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从国际经济环境来看,低廉的能源价格、 新科技革命的爆发都对日本经济产生了有利的影 响。 众所周知, 日本是一个自然资源极度贫乏的国家, 除水力资源外, 几乎所有矿产资源和能源的蕴藏量都很少。
发展工业大部分原料和能源靠海外进口。 而战后摆脱了殖民统治的广大亚非拉国家, 在发展民族经济中一般都采取出口资源、 进口工业制成品的方针。这既给日本提供了广阔的资源进口市场, 又给日本提供了广阔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市场, 从而正好符合了日本"大进大出” 的贸易立国体制。
战后初期国际上石 油 价格极为 低廉, 长期被压低在每桶2美元以下。 日本利用廉价石油降低了产品成本, 使之国际竞争力大大提高, 并带来一系列连锁反应, 促进了石油化学, 造船、 交通运输等行业的巨大发展。
此外, 新技术革命的影 响也不容忽视。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一段时期内,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比较快。 推动经 济发展的两个基本因素是在生产力领域发生的科学技术革命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
前者使生产率突飞猛进地 增长, 后者则在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竞争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 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某些环节得到部分改善。
这两个基本因素虽然是指一般发达国家, 但在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过程中表现得特别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