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国门的日元
所谓日元国际化是指日本试图在国际经济贸易( 比如外汇交易、 贸易结算和外汇储备等)中把日元纳入广泛的货币使用和货币储备当中, 以使其在国际经 济舞台上扮演至关重要的角色。
而根据日本大藏省的定义, “日元国际化”是指提高国际金融交易和海外交易中日元使用比例以及外国投资者资产存量中以日元计价资产的比例, 具体说就是日元在国际货币制度中的作用以及在经常交易、 资本交易 和外汇储备中地位的提升。
日本奉行 “贸易立国” 的政策, 大力发展对外贸易, 与国外的经济交流越来越多, 这使得日元与美元的兑换越来越频繁,而日本经济实力的提升、金融市场的完善都为日元的国际化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具体说来, 日元国际化的进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64年至70年代末1964年
日本正式接受IMF的第八条款, 承诺履行对日元自由兑换的义务。 但布雷顿森林体系中美元的霸权地位并没有给日元国际化留下很大的空间。 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之后, 黄金美元的脱钩使多元化的国际储备成为现实。 日元凭借日本迅速崛起的经济实力而在国际货币体系中崭露头角。 但从日本国内来看日本政府和央行对日元国际化持一种否定态度, 甚至采取种种措施加以限制。 其原因主要是日本特有的政策性金融体制, 大藏省担心国际社会过多地介入对日元的操作可能会削弱央行利用金融作为对经济进行“窗口指导” 的作用, 因此日元的国际化在这一阶段并没有取得多大的进展。
第二阶段:1980年起至90年代中后期
1980年12月,日本大藏省颁布实施的新《外汇法》把过去对资本交易的“原则上禁止” 改为“原则上自由”取消了本国居民向国外提供日元贷款和外汇不能自由兑换成日元的限制, 从而揭开了日元国际化的新篇章。 1984年2月, 日本和美国政府共同组建了“日元一美元委员会”, 同年5 月, 该委员会就日本金融、 资本市场自由化、 日元国际化以及外国金融机构进入日本金融 资本市场等问题达成了一致意见,发表了《日元一美元委员会报告书》,同时日本大藏省也发表了 《关于金融自由化、 日元国际化的现状与展望》 的公告, 以上两份政府报告进一步整理并完善了日元国际化的具体措施,形成了体系化的政策方案, 被视为日元国际化真正开始的标志。
日本大藏省外汇审议会于1985年3月提交了具体方案,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1)金融自由化(特别是进一步实行利率的自由化 进一步完善并扩大公开短期金融市场);
(2) 实现欧洲日元市场自由化,方便非居民使用日元;
(3) 为在东京交易欧洲日元,建立东京离岸市场。自此,日元国际化的步伐大大加快, 主要体现在: 1、 日元在国际贸易中作为计价、 支付和结算手段所占比重越来越大。 据统计, 在日本的出口贸易中, 用日元计价、 支付和结算的比例由70年代初的2%迅速提高到 1978 年的18%和 1986 年的36%,在进口贸易中,也由1976年的0.9%上升到1986年的10.3%。虽然日元与美元(美国出口贸易的90%以美元计价) 相比, 所占比重要低得多, 但是日元的发展势头很猛。
1 日元在国际金融活动中所起的作用日益重要。
1981-1986年,在国际银行业资金流动中,以日元计价的资产额由118亿美元增至 662亿美元,以日元计价的负债额由75 亿美元增至518亿美元。同期,在日本批准的外汇银行中, 以日元计价的短期对外资产额由70亿美元增至636亿美元,以日元计价的负债额由 136亿美元增至787亿美元,1981年,日元占日本批准的外汇银行中所拥有的短期对外资产和负债的比重分别为11.5%和13.5%,到1986年该比重分别提高到 32.7%和24.4%。 在世界外汇交易中, 日元所占比重也迅速扩大。 1977年日元在纽约外汇市场交易额中所占比重为5%名列第六位,到1983年,这一比重增至22%,仅位于联邦德国马克之后, 名列第二位, 近几年来, 这一比重仍在不断上升。
2.日元在国际投资中作为主要投资货币之一, 其作用不断增强。
据统计, 在欧洲债券市场上, 日元债券的发行额由1983年的2亿美元增至1987年的231亿美元,日元债券所占比重由0.4%急剧上升至16.4%.1986-1987年间, 欧洲日元债券的发行额仅次于美元 债券居世界第二位。 在日本债券市场上,1983-1987年,外国人在日本发行的日元债券共231亿美元,其中1985年的发行额为64亿美元,与1983年相比, 增长了68.4%。 据摩根保证信托公司《世界金融市场》提供的
资料,1983-1987年,国际债券的发行额由 763 亿美元增至 1773 亿美元,其中,日元债券发行额由40亿美元增至262亿美元,日元债券的发行额占国际债券发行额的比重也由5.2%上升至14.8%. 从1986年开始,日元债券的发行额和占国际债券发行额中的比重均次于美国而居世界第二位。
3、 日元在国际储备中作为主要储备货币之一所占比重日益提高。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年度 报告, 在各国官方外汇储备中, 日元所占比重急剧上升,由1978年的3.3%上升到1986年的 6.9%, 而 美 元 则 由 76% 降 至66.6%, 日元位于美元、 联邦德国马克之后, 居第三位。1985年西方五国财长会议以来, 日元在国际储备中的比重进一步上升至目前的9%左右, 而美元的比重则下降至 60%.
4、 日元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特别提款权(SDR)中所占比重不断提高, 地位日益重要.
1974年, 在由美元、英镑、日元、联邦德国马克等16种货币加权定值的一个特别提款权中,日元所占比重为7.5%,1981年,特别提款权改由美元、 英镑、 联邦德国马克、 日元和法郎5种货币加权定值后,一个特别提款权中日元所占比重上升到13%,位于美元(42%)和联邦德国马克(19%)之后,而英镑、法郎各占12%,从1985年12月31日起,日元所占比重进一步提高到15%。
日元国际化在80年代确实风光一时,但在进入90年代之后却出现了停滞不前的局面, 甚至随着 “平成萧条”和金融危机的持续, 日元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出现了下降的迹象。
主要表现在:
1、从日元作为外汇市场的交易手段来看, 日元地位呈下降趋势。
据BIS1978年4月的调查,在每天近2兆美元的外汇交易中,日元所占比重已从1989年的27%降至1998年的21%,而美元所占比重高达87%,马克也占30%, 合计为 200%. 东京作为世界第三大外汇交易中心, 其每天的外汇交易量也呈下降趋势。1989年,东京市场一天的交易量曾经能与纽约市场抗衡,分别为 1110 亿美元和 1150 亿美元,伦敦市场为1840亿美元,新加坡市场只有 550 亿美元, 相当于东京市场的一半。 到1998年4月, 东京衰落到与新加坡水平相当,分别为1490亿美元和1390亿美元, 而伦敦和纽约市场则分别高达6370亿美元和3510亿美元。
1995年以后,东京市场出现金融空洞化现象。
2、日元作为国际贸易中的计值单位,90年代以来在出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下降, 在进口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但总体水平仍然很低。
在世界贸易中以日元标价的比率只有5%,与日本对外贸易占世界7%的地位不相称, 不仅比美元, 就是与马克、 英镑相比, 也很低。在日本,1998年3月,以日元计价的贸易比率,出口占36%,进口占21.8%,而 出 口 的 51.2%, 进 口 的71.7%都是用美元标价, 这说明日本对外贸易的计值单位主要是美元。 在美国, 对外贸易几乎全部用美元标价。 可见日元不仅在世界贸易中使用甚少, 就是在本国的进出口中使用的比重也不大。
3、作为储备资产,日元在各国官方储备中所占比重大幅下降, 用日元发行的国际债券也迅速减少。1995年日元升值 时, 日元曾占世界官方储备的8%,1997年又回落到4.9%,降至80年代初的水平;1995年,用日元发行的国际债券高达21%,1998年只有6%, 后降到不足5%, 也回落到80年代初的水平,远赶不上美国49%和28%的水平。
第三个阶段:1997年底至今
1997年的亚洲金融危机为日元国际化提供了千载难逢的转机。 从国际金融制度的角度来审视这次危机, 可以看到两个层次的严重问题。 一是全球层次的国际货币制度存在严重缺陷, 主要是IMF 作为国际金融危机的救援机构已难以 胜 任其职责; 二是从区 域层次看, 亚洲缺乏象欧盟那样有效的区域货币制度安排以阻止危机的蔓延。 因此, 危机一方面触发了对IMF改革的强烈要求,另一方面则触发了亚洲国家建立亚洲货币同盟的构想。 因为亚洲区内贸易已经占到其全部贸易的将近30%,在很大程度上具备了成立货币同盟的条件。 在这种背景下,日本政府以亚洲国家代言人的身份积极推动国际货币制度改革和亚洲区域货币合作, 再掀日元国际化高潮。
1997年5月日本重新修订了《外汇法》, 使国内外资本真正实现无约束的国际流动。1998年7月, 大藏大臣宫泽喜一设立了一个名为“外汇和其他资产交易委员会” 的专门小组, 以探讨在日本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下,推进日元国际化所面临的种种问题。1999年4月,该委员会发表了一个题为《面向21世纪的日元国际化》>的报告书。 该报告指出, 随着东亚货币危机的爆发以及国内外经济和金融环境的变化, 大力推动日元的国际化已具有紧迫性。 报告还提出为推动日元国际 化所采取的一整套措施。 1999年9月,大藏省又成立了一个包括政府官员、 工商界和学术界人士在内的阵容强大的旨在推动日元国际化的研究小组, 为日元的国际化出谋划策。 目前, 日本政府已就完善对日元国际化至关重要的政府债券的二级市场上的交易资产的种类、交易机构之间的清算系统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其他旨在推动日元国际化的行动也都已开始全面的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