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泡沫经济:广场协议拉开了日本经济泡沫悲剧的序幕

2019-12-2111:14:01日本泡沫经济:广场协议拉开了日本经济泡沫悲剧的序幕已关闭评论

广场协议

日本泡沫经济的产生, 从根本上讲, 是由于日本为了协 调国际政策而牺牲了国内政策目标。

为解决贸易摩擦制定的 “广场协议” 引发了日元的大幅升值, 为了缓解升值带来的萧条, 日本银行实施了前所未有的银根放松政策-一一“超低利率政策”, 从而带来经济过热发展。 从“广场协议” 到“超低利率政拉开了日本经济“泡沫” 悲剧的序幕。

泡沫经济不断膨胀, 日本政府逐渐感到了压力。1989年4月,日本银行改变货币政策方向,结束了日本的"超低利率” 时代。 由于信用过快过急收缩,日本泡沫经济于1991年开始崩溃,从此陷入了长达10多年的经济衰退。

日本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就是1985年,因为这一年签订的“广场协议” 在形式上承认日本经济实力 强大的同 时, 在实际上为日本经济的发展绑上了绳索, 日元急剧升值使得日本经济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加上政府的经济对策不合理,最终导致了日本经济在出现严重泡沫后步入了衰退的深渊。

1.广场协议

1985年9月,美国财政部长詹姆斯·贝克、 日本财长竹下登、 前联邦德国财长杰哈特·斯托登伯 (GerhardStoltenberg),法国财长皮埃尔·贝格伯 (Pierre Beregovoy ) 、 英国财长尼格尔·劳森雪 ( Nigel Lawson) 等五 个发达工业国家财政部长及五国中央 银行行长在纽约广场饭店 (Plaza Hotel)举行会议, 达成五国政府联合干预外汇市场, 使美元对主要货币有秩序地下调, 以解决美国巨额的贸易赤字。 这就是有名的“广场协议" (Plaza Ac-cord)。

广场协议之后, 日元开始大幅升值.1985年9月,美元兑日元在1美元兑250日元上下波动,协议签订后,在不到3个月的时间里,快速下跌到200 日元附近, 跌幅20%. 在这之后,以美国财政部长贝克为首的美国政府当局和以弗日德·伯格斯藤 (Fred Berg-sten,当时美国国际经济研究所所长)为代表的专家们不断地对美元进行口头干预, 表示当 时的美元 汇率水平仍然偏高, 还有下跌空间。

在美国政府强硬态度的暗示下, 美元对日元继续大幅度下跌。1986年底,1美元兑152日元,1987 年, 最低到达 1 美元兑120 日元, 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 美元兑日元贬值达50%,也就是说,日元兑美元升值一倍。

2.协议影响

“广场协议" 后日元大幅升值对日本经济的影响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出口减少.1985年日本的出口额为4.2兆日元, “广场协议” 签订后, 日元急速升值, 导致1986年出口下降15.89%, 至3.5兆日元. 二是对外投资损失惨重。 “广场协议”之前,日本对美国贸易顺差巨大,出口企业赚取了大量美元, 这些钱大部分用于 购买美国中长期国债和对外直接投资.1985年,日本对外直接投资额和 对外证券投资额分别为440亿美元和1457亿美元。

“广场协议” 签订到 1987年底, 日元兑美元累计升值50%,许多持有国外资产的投资者损失 惨重。 这直接影 响了投资者在日本国内投资和消费的能力。 在上述两方面的不利影 响下, 日本经济出现不景气, GDP 增长由 1985 年的4.4%下降至1986年的2.9%。

为了减轻日元升值对国内经济的不利影响, 日本实行了宽松的货币政策,特别是“超 低利率” 政策。 日本 银 行从1986年1月到1987年2月的一年多的时间里连续五次下调公定贴现率,将其降低至当时国际上的最低水平的2.5%。

卢浮宫协议后,日本 银行将此2.5%的“超低利率"一直保持到1989年5月,持续时间长达27个月。日本银行官定利率长期处于超低水平,促进了金融机构贷款大量增加。日本金融机构的贷款与GDP的比例80年代初期为50%左右,到80年代末期已上升到100%. 1987-1989 年, 日本的货币供应量分别 增长了 10.8%10.2%和12%, 持续保持较高水平。

日本央行实行的扩张性货币政策导致流动性大量增加,流动性增加的直接表现为市场资金充裕, 其运用主要有国内实业投资、 股票市场投资、 房地产投资。 本币升值不利出口, 而日本是典型的外向型经济, 贸易部 门比重较大, 资金难以获 得良好收益。 充裕的流动性大量流向了股票市场和房地产市场, 股价和房价逐渐上涨.

流动性过剩使银行积累了大量资金, 随着股票市场的不断上涨, 通过股票市场融资额大幅增加,信用良好的大型制造业企业转向资本市场筹集资金,银行资金大量投入房地产行业. 银行房地产贷款的比重大幅上升, 对房地产价格的上涨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也成为日后泡沫破裂引发银行危机的原因之一。

同时,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 快速增长,国内生产大量外移。 产业"空壳化" 伴随金融资产和房地产价格的持续上涨已经预示了泡沫的产生。

另外,由于当时日本经济总体上正处于复苏增长的上升期,国内各行业对日本经济的发展前景普遍充满信心, 同时“广场协议” 使日元升值发挥了降低消费品价格、增加居民实际收入的积极作用, 日本国内民间 消费支出明显上升, 以民间消费为先导的投资热潮, 有力地拉动了日本国内需求的迅速扩张。

总之,来自日元“值钱”的信心膨胀和宏观经济政策失误,很快在房地产市场和 股票市场形成价格 泡沫, 并把整个日本经济拖入越来越大的泡沫之中。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