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 以“花园城市"著称, 亚洲最重要的金融、 服务和航运中心之一,国土面积约700平方千米,在东南亚享有不可忽视的地位。
新加坡的繁荣发展, 离不开华人作出的重大贡献。 华侨很早就在马来一带从事商业、 农业和矿业活动。 自从英国19世纪20年代以来强占槟城和新加坡, 马来亚开始逐步沦为英国的殖民地以后, 大量华人华侨进入马来亚从事各种经济 活动。 这是因为英国最初侵占新加坡的一个重要目的, 就是要以之作为与中国和东南亚进行贸易的集散基地,来推销英国的工业品, 并取得马来亚及其周围地区和中国的土产与原料。 要达到这个目的, 就需要有大批的中介商、贸易商和零售商,通过他们把英国的工业品送到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消费者手上, 又通过他们把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的土产和原料收集起来以便出口到英国去。
为此, 英国在占领槟城和新加坡之初,即宣布它们为自由贸易港,对商人实行优 待政策, 大力招徕早已在马来亚和东南亚其他地区进行商业活动, 并和当地人民有着一定贸易联系的华侨商人前往新加坡和槟城, 让他们担当起贸易零售商的角色。
因此, 华侨在英国侵占槟城、 新加坡和马六甲初期的商业活动, 主要是从事与转口贸易相关的活动。 与此同 时,代表英国大资产阶级利益的英人大商行也纷纷在新加坡开设了分号。 这些大商行财力雄厚, 与殖民政权有着密切的联系, 控制着进出口贸易, 享有经济的支配权。
陈笃生就是新加坡开发早期历史上一位显赫的人物。 他祖籍福建漳州海澄, 其家族早年就到马六甲一带谋生,他于1798年出生于马六甲。新加坡新开 埠后, 马六甲华人陆续迁移入境, 寻找生计和谋求发展,陈笃生就是其中之一。 他在 20 岁迁居到新加坡, 最先从事蔬菜、 水果、 鸡鸭贩卖, 小打小闹,慢慢积累了一定资本以后, 陈笃生在十八溪畔开了一家 小商店, 经营土产生意。
三年后, 陈笃生的生意颇有起色,他也不安于仅仅做一个 小店主。 如同上文所言,他开始从事起了转出口贸易,华商本来在经济活动中处于弱势地位,但陈笃生善于 结交。 他和英国商人怀特赫合作, 做起了大宗土产生意。 陈笃生借助怀特赫的特权和地位,怀特赫借助陈笃生的精明和 眼光,两人的生意越做越大。
他们向英国输出本地和东南亚地区的土特产, 如胡椒 (胡椒曾在很长的时间里被西方人视为与金子一样贵重的东西, 几百年来, 一直为西方殖民主义者所垂涎) 等, 又从英国输入建筑材料,经营二十余年, 遂成巨富。 陈氏与怀特赫的私交甚笃,1846年,怀特赫逝世, 陈笃生为其办理后事, 极尽哀荣,并引用唐代诗人王勃的诗句为其立碑:“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
新加坡华人以来自 福建、 浙江、 广东、 海南等地的人为主, 其中福建商帮的势力尤为强大, 建立伊始,帮权领袖是薛佛 记。 1839 年薛公离开新加坡前往马六甲出 任青云亭亭主, 福建帮的领袖地位便转到了声誉卓著, 在商界影 响极大, 又善于经营人际关系的陈笃生的手中。
陈笃生的崛起与天福宫的修建有内在的联系。 天福宫是新加坡最有名 的古建筑,乃祭祀妈祖的神庙, 妈祖初为航海保护神,但随着下南洋的商人们贸易范围的扩 张, 妈祖的神性已被引申为商业保护神 和财 神。 陈笃生以 其聪明才智率领11名帮内的头面人物集款修建天福宫, 他本人出资三千余元,居所有捐款人之首, 因此获得天福宫理事会 的大理事之职。由于12位董事中6位是闽南人, 天福宫基本由福建帮控制, 陈笃生顺理成章地成为福建帮的领袖, 福建帮的总机构也由恒山亭(薛佛记驻地)迁移到天福宫。
在会馆出现以前, 宫庙领导权成为帮权权力的象征。 以漳、 泉人为主的 福建帮, 在福建会 馆成立前, 其天福宫为帮群的议事场所。 所以, 有学者认为,在早期华人社会里, 寺庙大多隐藏着方言族群的帮权力量。
至今, 在天 福宮 的正殿最高处仍悬挂着清朝光绪皇帝御笔所书"波靖南溟” 四个大字, 其下就是陈笃生所立的“泽被功敷”。于1850年奠立、经过陈笃生润色首肯的《建立天福宫碑记》则反映了当时华人建庙缘由: “我唐人由内地帆海而来, 经商兹土,惟赖圣母慈航, 利涉大川, 得以安居乐业,物阜民康, 皆神庥之保护也。 我唐人食德思根, 公议于新加坡以南直隶亚翼之地,创建天福宫, 背戌面辰, 为崇祀圣母庙宇。
可以说“食德思根”、 “安居乐业” 反映了以陈笃生为代表的一代华侨的共同心愿,也是他们不忘故土家园、认同自己文化的象征。 陈笃生去世后,其子陈金钟继任为 福建帮领袖和天福宫大董事。
早期, 新加坡是热带瘴疠之地, 疟疾、 霍乱、 天花、肺痨、 赤痢各种疾病滋生蔓延。 陈笃生天 性以仁慈为怀,遂倡建医院。 他捐资建立平民医院, 设有病床供患者住院治疗, 惠及民生, 社会称颂。 他被推为医院董事长, 政府派出医生并提供医药、 食物, 经费由各界热心人士赞助。 这所医院后来以他的名字命名为陈笃生医院, 现已成为新加坡第二大医院。
陈笃生还为穷人施棺、 赈粮,调解华侨之间的纠纷。道光二十五年(1845年)饿死在街头的乞丐75人,均由他买棺收葬。 翌年政府封他为太平局绅,是新加坡华侨、 华人中荣获此荣衔的第一人。 他也因而成为当时全新加坡华人社会的首领。 他死后被称为“人民的头家 (老板, 商人 ) ” 。
在陈笃生的身上, 充分反映出了华侨先辈人物的优良品德, 他们在排除万难创立基业的同时, 依然心系祖国、 关心侨胞。 鸟飞返故乡兮, 狐死必首丘。陈笃生, 依然是一位真正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