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大商人群体,如闽商、 浙商、 粤商等, 其中又可细分,比如在东南亚占有重要地位的潮汕商人, 就是粤商的一大分支。在浙江商人中, 宁波帮也是非常闻名 的。
名闻遐迩的宁波帮形成于明朝万历至天启年间, 鼎盛于鸦片战争之后, 本世纪又再度称雄于海内外。 孙中山先生曾对此评价: “凡吾国各埠, 莫不有甬(宁波别称) 人事业, 即欧洲各国, 亦多甬商足迹, 其能力和影 响之大, 固可首屈一指也。" 曹光彪是宁波帮的典型代表。 宁波帮喜欢创新、 敢为人先的精神, 在他身上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曹光彪17岁接替父亲掌管上海鸿祥呢绒店时, 该店已资不抵债, 加上当时上海棋盘街一带有好几家呢绒店, 鸿祥在商海的激烈竞争中处于劣势。 但曹光彪似乎特别有商业头 脑, 他参与布店经营不久, 就显示出经营才华。 他对布店经营方式进 行了一番改革, 重新装潢了鸿祥的门面, 设计了新颖别致的展示橱窗, 花钱四处做广告并在店里放音乐吸引顾客; 同 时, 他也注重提高店员伙计的服务意识 和质量。 这样, 不出几年, 鸿祥的生意越来越红火, 已可与上海滩老资格的布店宝大祥、 协大祥齐名, 人称三大 祥。 抗战胜利后, 鸿祥呢绒店大展宏图, 在台北、 南京、重庆等地都开设了分店, 在上海还建了毛纺厂, 生产的凡立丁畅销全国, 到 1949年初, 鸿祥已成为全国屈 指可数的呢绒大户。
1949年, 曹光彪举家迁往香港,他发现香港这个中国南部重镇竟几乎无纺织业, 这意味着巨大的商机。1954年, 曹光彪投资创办了香港首家毛纺厂一一太平毛纺厂, 后发展成为永新企业有限公司。 接着, 在澳门开办一家分厂。 他又在香港开拓了另一个新行业一一针织业。60年代初,曹光彪的工厂织出了羊毛衫,受到追求新奇的欧洲市场的欢迎。
上世纪60年代是曹光彪事业快速拓展的时代。 他成功替内地在香港推出刚露头角的上海兔毛, 使兔毛制品开始畅销。 在为祖国出力的同时, 曹光彪也壮大了自己。 1964年, 曹光彪和朋友创建了永新企业有限公司。70,80年代, 香港地价和工资快速上涨, 曹光彪及时 将业务向海外拓展降低成本, 永新公司现已成为世界最大的毛衣生产商,他本人亦被尊为 “香港毛纺界的元老”, 并赢得了“世界毛纺大王” 的称号。
但曹光彪这一生最得意的事情, 应当是香洲毛纺厂的开办。 他曾深情地回忆:“如果要说我这一辈子做过什么有意义的事, 我自己认为, 开办香洲毛纺厂, 参与国家的改革开放, 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重要、 最有意义的事。”那还是在1978年,文革方止,百废 待兴, 内地仍把外商视若洪水猛兽。港商没有一个在内地有投资,就是连到内地看看也都视为畏途。 曹光彪就在这个时候来到北京, 上书中央领导人, 提出以补偿贸易的方式在内地投资办厂,很快就通过了审批。
就这样, 中国第一家境外人 士开办的工厂-一珠海香洲毛纺厂诞生了。 工厂的原料从境外运来, 成品也销 往境外。 香洲毛纺厂开创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港商以“补偿贸易"投资内地的先河。曹光彪作为 “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中国外资的 “带头羊”, 为祖国内地改革开放的启动走出了第一大步。
由于曹光彪在三来一补(来料加工、 来样加工、 来件装配和补 偿贸易)这种形式上进行了大胆的实践,取得了意料不到的示范效应,国务院于1979年颁布文件, 在全国正式推广补偿贸易。
曹光彪的成功极大地鼓舞了香港工商界, 补偿贸易的热潮风涌大地, “三来一ー补” 为中国 沿海省份发展积累了宝贵的原始资金。 有了香洲毛纺厂的示范,中外合资企业从此如雨后春笋般在内地开花。 曹光彪本人又在内地投资了30多个项目, 主要是纺织、 染整、 成衣以及电子、 化工等行业。
这是在香港开设毛纺厂之后, 曹光彪创造的又一个"第一” 。 无疑, 这个第一的作用更为重大、 意义更为深远。邓小平、 江泽民都曾对其功绩作出高度评价, 多次肯定曹光彪是真正第一个到国内投资的香港商人。 能够参与到改革开放这一伟大进程中去, 成为历史的创造者, 这种使命感和责任感, 又怎么是谈一笔合同赚几千万能够比拟的呢?似乎总有这样一种人,他的一举一动都要和历史发生紧密的联系。 曹光彪创造的又一个"第一”,便和香港回归这一历史大事件密不可分。1984年9月, 中英关于香港问题的联合声明发表后, 曹光彪大受鼓舞。 他意识到, 1997年后,随着香港与中国内地关系更加密切,中央政府将继续加强其作为中国对外开放的桥梁和窗口的 作用, 香港的航空运输事业前景看 好。
曹光彪这时想起来,香港自通航的那天起, 航空权一直在外国人的手中,作为龙的传人, 为 什么不能在香港的航空事业上有所作为呢? 他曾对子女说:“我知道, 这个第一不好当, 如果这个第一来得很容易, 我还不干呢! 难就难在要打破外国人的垄断, 要为黄皮 肤黑头发的中国人争口气,要显示一下中英联合声明发布后, 给香港同胞在事业上带来的希望和动力。 ”
他把这个想法和老友包玉刚一说,正是英雄所见略同。 于是两人携手合作, 于 1985 年成立了"港龙" 航空公司。 包玉刚为主要投资者而出任行政总裁, 曹光彪任副总裁。 港龙,象征着中华民族的巨龙在蓝天上翱翔, 它改变了香港航空业由英资财团垄断的历史。港龙成立之初, 困难和阻力数不 胜数, 港英当局的刁难, 沉重的经济压力, 等等。 曹光彪为港龙航线的经营权奔波于北京香港之间, 度过了多少食无味、 寝难安的日子, 甚至经历了 16 天无法洗澡的纪录。 回想起那些日子, 曹光彪感慨地说: "创办港龙航空, 是我经商创业以来遇到的最大挑战和考验。 "
1989年包玉刚退出港龙,曹光彪出任董事会主席,进一步奠定了其在香港航空事业中的地位。 如今的港龙航空, 已经是拥有三十多架新型客机, 航线遍及国内许多大城市, 并发展到日本、 泰国、 孟加拉、 尼 泊尔、 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大型航空公司。
年轻时香江创业,中年时牵线内地, 老年后翱翔蓝天。 曹光彪一生中的三个“第一”, 可谓精彩至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