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船王:董浩云拨云见日

2019-12-1813:56:45香港船王:董浩云拨云见日已关闭评论

朝鲜战争爆发前夕, 正当赵从衍、曹文 锦辗转 腾挪之际, 董浩云陷入万分艰难的局面。

董浩云来港不久便将复兴航业公司与中国航业公司迁往台北注册。 当初他从大陆撤离 时, 中国航业公司旗下船只被国民党军规征用向台湾运输军火物资, 还有几艘正远航欧美, 所以董浩云手中实际上只有复兴航业公司三艘美国货轮, 并且还负担着美国银行沉重的购船贷款。 1950年, 美国与台湾关系恶化, 美方以 “欠债未还” 为由,将复兴航业公司旗下“京胜号”、“沪胜号”两船扣押。

董浩云顿感灰心: “老 旧船只无力做新陈代谢之谋, 现有吨位亦逐渐锐减, 遂使无依无靠之中国仅有少数民营海运事业, 几处岌岌可危的境地之中。

仓皇之间, 董浩云将仅剩的一艘货轮“渝胜号”紧急移往香港, 注入到香港注册的分公司“金山轮船” 名下, 他还将船头悬挂的青天白日旗换成米字旗, 希望摆脱美国人的视线。

几个月后, 朝战爆发, 美方出于战略考虑, 与台湾方面修复关系, 并把“京胜号”、“沪胜号” 完璧归赵。 董浩云大喜过望,将两船注入金山轮船公司, 以香港为大本营, 加入战时航运之列。

“京胜号”、 “沪胜号"、 “渝胜号” 三轮具有显著的特征, 船体一律漆成灰色、 烟囱则刷为醒目的黄色,上有梅花标志, 出入维多利亚港,很快就成为金山轮船公司的标志。

不过, 太平洋闹船荒, 台湾国民党交通部紧急征调董浩云旗下所有船只,为美军一方运送战争物资。 由于这种关系, 董浩云在亲美的日、 英、 法等国订购 船只、 开设分公司颇为顺利, 这一优势一直持续到战后, 是许爱周、 曹文锦、 赵从衍等人无法相比。 而董浩云也很聪明地利用了这种优势, 从英国订购万吨巨轮 “瑞云号” 与 “太平洋光荣号” 客轮, 事业重见天日。

朝鲜战争结束后, 中国航业公司、复兴航业公司解除监理, 被征用的船只陆续归位。 与此同时, 借助国民政府的支持, 董浩云竭力 增购船只, 扩充船队规模,日渐恢复元气。

为了适应能源运输的需要, 董浩云不惜巨资订购巨型货轮,与前身是日本海军造船厂的“佐世保重工业株式会社"建立了固定合作关系。1955年该公司协助董浩云改装 "太平 洋荣誉号"油轮,使之适用石油、矿砂的运输需要。

第二年, 第二次中东战争爆发,埃及将苏伊士运河收归国有,石油运价大幅攀升, 董浩云又从佐世保重工 订购11000吨石油、 矿砂多用途货轮,即1958年下水的 "大西洋信仰号" .此船下水半年后,7 万吨超级油轮 "东亚巨人号"即在佐世保开工, 于1959年底交付,随即被日本“东亚燃料会社"租用。

1959年,国民政府交通部批准董告云的造船请求, 并向"复兴航业公司 与“中国航运公司" 提供政府贷款, 建造两艘 1.25 万 吨客货两用轮“如云号"、 “复安号"。 这一次, 造船合同再次交到日本人手中,由住友重工旗下浦贺造船厂承造。 日本造船业的速度再次得到证明。 “如云号" 一年后下水, 刚好赶上董浩云创建 “东方海外", 成为“东方海外" 中美航线的首航客轮。

生意人不做 赔本买卖。 董浩云精打细算一番, 认为这笔交易于己有利, 并不在意轮船新 旧。 后来, 他创造 性地把这批旧船从散装货轮改装为货柜轮船(集装箱), 就此转向效率更高、 利润更大的货柜运输, 为“东方海外" 的主营业务-一货柜航运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个不应被忽略的事实是, 董浩云的航运事业得到台湾方面的扶持。 国民党退守台湾后, 航运业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而发展航运业的重担则落到董浩云身上。 他多次到台北接受蒋介石、 陈诚等国民党政要接见, 还代表台湾参与国际航业公会事务, 获得台湾政府或美国银行界的巨额贷款, 有财力订购 船只,扩大规模, 在世界各地开设分公司, 开辟新航线。

进入60年代,随着造船工业的技术进步, 西方航运大国掀起一股汰旧换新的热潮, 给了董浩云扩编船队的绝佳机会。 这其中最重要的一笔交易, 就是购买美国的胜利型货轮。

60年代初,董浩云以100万美元的总价从美国一次性购入12艘胜利型旧船。 按照当时的汇率, 平均每艘轮船折合港币仅50万元上下,相比动辄数百万美元的新船造 价, 显然是极大的优惠。 要知道, 包玉刚 1955 年从英国购入那艘8700吨旧船“金安号" 便耗资70 余万美元。

胜利型货轮与“金安” 排水量与此相当, 船龄也相差不, 价格竟如此便宜, 几乎等同白给。一个颇为 流 行的观点认为, 美国人借此向董浩云曲意示好, 弥补当年扣押“京胜号”、"沪胜号” 对其造成的损失。 如果美国人有这方面的考虑, 也一定是附加因素, 而更主要的原因是, 这批船对美国人来说已经落伍了。

胜利型轮船建造于二战时期, 到了西方造船业向自动化高歌猛进的1960年代无异于“老古董", 欧洲人、 日本人都不会买这些旧船, 美国人自然而然地想到急于发展航运的台湾, 于是借淘汰装备的机会,顺便给了董浩云一个大便宜。

对此, 董浩云自然心知肚明。 不过, 以生意人的眼光来看, 他并不认为这有什么问题。

胜利型货轮虽然船龄已久, 存在耗油量大等缺点, 但质量可靠、耐用, 承担货运绰绰有余,增加的油费成本可以通过调整运价来弥补, 况且香 港船员薪酬低廉,人力成本也可以弥补油费支出。

最后,这12艘胜利型旧船在1970年代退役, 它们在董浩云手中居然又用了10年。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