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买办实力的发展

2019-12-1813:13:27早期买办实力的发展已关闭评论

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强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外国资本主义列强从腐败的清政府那里取得了更多的特权和殖民利益。1858年签订的《天津条约》和1860年签订的《北京条约》扩大了西方列强在《南京条约》中攫取的权利。 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从5个增加到16个,至19世纪90年代初, 对外开放的通商口岸又增加到 34个。 《天津条约》 还给予西方列强在我国内河航行的特权, 外国商船可以在长江各口岸随意往来。 进口的关税进一步被限制在值百抽五的水平上, 除丝、茶、鸦片等以外, 凡进出口关税都可以值百抽五征收。 至于洋货运 销内地和土货从内地装运出口都只要缴纳2.5%的子口税就可以通行无阻, 免缴各项内地税。 鸦片在洋药的名义下可以自由买卖, 成为合 法化的贸易。 这些特权的取得,大大便利了进口洋货向中国内地的推销和内地土产的采购外运, 对西方列强在中国扩展掠夺性的贸易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随着长江和北方 沿海口岸陆续对外开放, 外国资本家纷纷在新口岸开设商行, 外国洋行和企业的势力进一步扩张。1872年, 洋行数目就从1855年的219家增加到343 家,外商人数达到 3673 人。 至1892年又增加至579家,外商更达近万人。一些口岸新增设的洋行不少都是由上海的 洋 行分设出去的。 据统计,1864年汉口、 天津、 九江等几个口岸的178家洋行,有88家是上海洋行的分行或联号。

这一时期大量中小洋行得以开设,是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的。 因为在这段时期里, 由于交通电信业的发展缩短了商品货运的周期, 加快了市场信息的传播。银行金融业的发展则加快了货款汇兑的速度, 特别是商品押汇业务给中小洋行的资金周转以很大的便利,这使洋行的经营资本额可以大大减少, 这就使一批中 小洋行得以迅速开设。 其中还产生了不少足以与老牌洋行竞争抗衡的新洋行。像1886年开设的以经营航运业为主的太古洋行、1875年开设的以经营棉纺织品为主的老公茂洋行、1872年开设的新沙逊 洋 行等。 其中重要的英商洋行有元芳、 公平、 太古、 隆茂、 老公茂、 老晋隆等 洋 行。 美商有丰裕、 茂生、 太平等洋行, 法商有永兴、 立兴等洋 行, 德商有美最时、 礼和、 咪他、 拜耳、爱理思等 洋 行。 早期的洋 行以英、美、法三国势力最强,在这段时间里,德国的洋行发展迅速,1872年为40家,至1894年增加至85家,速度超过美、法两国。比较著名的德国洋行有瑞 记、 禅臣、 鲁麟、 美最时、信义祥等洋行。 日本自 1871年起也在华开设洋行, 至90年代已开设了三井、 三菱等洋行共30家左右。

在外商洋行迅速增加的同时,进出口贸易也同时增加。1864年时中国的进口贸易值为4600多万海关两,1894年时增加为 16200 多万海关两。 其中鸦片进口的数量仍在增加,但棉布、 棉纱等工业品的增加更加迅速, 比重有很大增加。出口贸易由1864年的4800多万海关两增加到1894年的12800多万海关两, 其中丝茶产品仍占主导地位,但其他农产品和手工业品数量增加更快。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后, 西方列强在扩大推销商品和掠夺中国原材料的同时, 不仅增建了一些为进出口贸易服务的船舶修造厂, 缫丝、 制茶、 制糖等原料加工厂, 而且还新设了造纸、 卷烟、印刷等工厂企业, 利用中国廉价的劳动力 和丰富的原材料, 获取更高的利润,进一步榨取中国人民的血汗.

与此同时,外国金融势力在中国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在鸦片战争以前, 设在中国的外国银行都还是总行设在英国或印度的银行的分行。1864年, 香港上海银行(又称汇丰银行,有汇兑丰富发 达之意) 成立。 总部设在香港, 次年就在上海设立分行, 这是第一个总部设在中国的外国银行。 以后,一些后起的德国金融势力也进入中国,1872年德意志银行在中国开设分支机构,1889年德华银 行在上海成立, 也是一家将总行设在中国的外资银行。1893年,日本横滨正金银行在上海设立分行. 1894年法国东方汇理银行在中国设立分行,1899 年在上海设立分 行。 这些银 行,除了在中国的总行和分行作为其枢纽外, 还在福州、汉口、宁波、汕头、 厦门、 芝罘、 九江、天津、澳门、 海口、打狗(即高雄)、北京,.牛庄等地设立支行或代理机构, 构成了一张西方列强的金融 汇兑网, 是西方列强对华进行经济侵略的重要机构。

由于进出口贸易的 增加, 西方列 强来华的船只在60年代以后也日见增加。 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以前, 外国航运势力还主要局限于在东南沿海地区进 行远洋运输。 沿海航行权和内河航运特权的取得,使外国的航运势力进一步染指中国的航运业。 60年代以后, 参加长江航运竞争的有美商琼记洋 行、 旗昌 洋行等。1862年美国旗昌洋行轮船公司正式成立,这是西方列 强正式开始投资于中国的航运业。 英国参加长江航运竞争的大 洋行有宝顺和怡 和洋 行。 至1864年,在长江流域竞争的外国轮船公司和洋行已达10多家,竞争非常激烈。此外在北方、 上海和烟台、 天津之间的航线上, 德商惇裕洋行(以后又招股改组成北清轮船公司)、天祥洋行、美国的旗昌轮船公司、 英商怡和洋行以及惇华洋行等展开了激烈的竞争。 另外, 在华南水 域的航线 和远 洋航线上,都有拥有相当实力的外国洋行和轮船公司参与激烈的竞争。 上述这些轮船公司在沿海各口岸都不同程度地拥有自己的码头、 货栈和趸船等, 也雇有相当多的买办为其招徕业务。

从第二次鸦片战争开始,西方列强的经济势力凭借着它们取得的特权在各种经 济领域里扩张其势力, 这就导致了近代中国买办活动领域得以进一步拓展, 买办队伍也进一步扩大起来。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