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资本主义对华经济侵略的加深
19世纪最后30年资本主义列强的竞争加剧, 资本主义生产从"棉纺时代"进入了"钢铁时代”。 生产和资本的集中导致了垄断组织的出现。1896年, 德国已拥有250个卡特尔,1900年,美国也拥有185个托拉斯。19世纪末20世纪初, 垄断组织已在一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全部经济生活的基 础。 垄断逐步代替自由竞争, 资本主义进入了帝国主义阶段。
这时,资本主义国家的国内投资场所已很少, 为了追求最大利润, 它们加紧争夺国外销售市场、 原料产地和投资场所, 争夺势力范围, 从经济上乃至领土上瓜分世界。 它 们对中国的侵略已不限于攫取一般的经济权益, 而是要瓜分中国, 建立独占的市场和自己的殖民地 从 1895 年至 1899 年, 差不多整个中国都被帝国主义划分了势力范围:长江流域、西藏是英国的势力范围;东北、 蒙古以至长 城以北是俄国的势力范围; 两广、 云南是法国的势力范围; 山.东是德国的势力范围;日本割取台湾、澎湖列岛, 并获取了福建的权益。 美国当时忙于同西班牙争夺菲律宾的战争,没赶上这场争夺势力范围的斗争。 于是它利用帝国主义国家间的矛盾, 提出“门户开放”"政策,要求各国在华势力范围互相开放, 使自己也能享受特权。 进入20世纪后,随着帝国主义经济政治的不平衡发展, 列强又在中国开始了重新划分势力范围的斗争。
甲午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进一步促使中国的对外贸易殖民地化, 中国的对外贸易额也在此时迅速增长。1914年进出口总值达9.25亿海关两,比1894年增加2.19倍,其中进口净值增加2.51倍,出口值增加1.78倍,而甲午战争前20年, 贸易总值仅增加了1.2倍。 出口值的增长不及进口净值的增长快, 导致入超逐年扩大。 1894年入超约3400万海关两,1914年达21301 万余海关两, 增加了 5.26 倍,是中国近代外贸自1877年开始入超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
资本主义列强用武力和不平等条约强迫中国开放通商口岸, 并利用通商口岸的特权进行不平等贸易。 甲午战争前中国有通商口岸35处, 1895~1914年开放商埠53处, 以后又增开10余处。 上海, 广州 天津青岛, 大连成为中国五大商港。
甲午战争后, 贸易量扩大, 新品种增加, 但出口农产品和原料、 进口机制消费品的殖民地外贸商品结构并没有改变。
进口商品中, 早期占最大比重的鸦片到 1914年已为数不多。 棉纱和棉布仍是重要的进口商品。 此外煤油、 钢铁, 机械、 铁路材料、交通工具占有一定比例,
出口方面,传统的茶 丝仍是重要出口品, 共占出口总值的25.8%,但茶叶出口已出现衰退, 由1894年的186万余担降至1914年的149万余担。棉花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 表现了输出棉花, 输入纱、 布的殖民地贸易形态。 东北的大豆、 豆油、 豆饼出口值由 1894年的303万海关两增至1914年的5400 万 海 关 两, 占 出 口 总 值 的15.2%。这一时期开 始出口的铁、 锡等矿产品1914年值1900万海关两,占出口总值的 5.3%, 虽数量不多, 但加深了我国经济的殖民地化.
甲午战争后进口商品总值中, 生产资料所占比重由1893年的8.4%增加到1920年的28.5%,其中机器及大工具由0.6%增加到3.2%.同时消费资料所占比重从91.6%降至71.5%,反映了甲午战争后国内工业有所发展, 同时与外国资本的输入有关,但进口以消费资料为主的格局并未改变。
中国出口商品以农产品为主。 其中原料品的输出由1893年占出口总值的15.6%增长为1920年的36.4%,半制成品出口比重由28.5%降为20.5%,制成品出口比重由 55.9%降为 39.5%. 我国的出口商品原以茶、 丝制成品和半制成品为主,1873年占出口总值的97.4%, 20 世纪逐渐向棉、 豆、 花生、桐油、 猪鬃等原料品转移, 到 1920 年原料已占40%, 制成品和半制成品降为60%。 不过制成品及半制成品中的机制品在1920年已占20.6%,出口的矿产品中,机器开采已占较大比重。
中国进口货的来源和出口货的去向常以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为转移, 这是中国外贸半殖民地性质的又一表现。1894~1914年, 英国在中国外贸总值中的百分比从69.49%下降为48.31%,日本所占比重从6.26%急剧上升为 20.39%, 美国基本维持原有地位,法国和德国有所增加, 反映了列强在华势力的消长变化。
甲午战争后至1914年,外资入侵加深, 外资企业得到大发展, 除了铁路, 矿业、 纺织工业等新兴部门外, 主要是在原有的金融、 保险、 贸易、 航运, 工业和公用事业内扩张。
1894年各国在华的企业投资估计约1.09亿美元,1914年的企业投资约9.615亿美元, 增长了近8倍。 其间运输业投资由1330万美元增长为33560万美元,其中29200万美元是铁路企业投资, 增长了 24倍. 公用事业投资从100万美元增为2660万美元, 增长25.6倍。
外资入侵的加深与帝国主义日益注重资本输出有关。 甲午战争前, 国际资本主义处在以商品输出为主要特征的自由竞争 时期, 它们通过商品、 鸦片输出在华获取高额利润。 它 们在华设立贸易行,银行,航运公司、工业企业等,主要目的是开展商品贸易 服务, 其中银行和工业的地位亦无足轻重。1900年前后, 资本主义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 它们为输出过剩资本, 掠夺他国财富、 获取最大限度的利润, 对中国进行了新的侵略活动, 以攫取有利于资本输出的特权。
甲午战争前, 外商在华陆续设立了100 多家工业企业, 但并无条约依据,只是由于清政府的无能才让外商得逞。甲午战争后,中日《马关条约》规定日本人可在中国通商口岸城邑设厂, 其产品与进口洋货一样享受内地推销特权和减免内地各税的优惠, 从而进一步打击了中国土货, 抑制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由于片面的最惠国条款, 其他列强同样享有在华设厂权。 1902年中英《续议通商行船条约》规定外国人可通过中外合资在内地设厂,1946年中美《友好通商航海条约》规定整个中国均对外开放。
从19世纪50年代起,外商利用买办和华商的借款, 以借款、合办等方式在台湾、 东北, 四川, 云贵及内地非法采矿。1895年法国首先取得两广、云南的开矿权。1898年,德国取得胶济、 沂莱铁路沿线30 里的采煤权, 俄国取得南满铁路沿线的采煤权。1901年俄国取得吉林境内中东铁路沿线30里的采煤权, 次年又取得黑龙江境内中东铁路沿线30 里的采煤权。 英国、 比利时、法国等国也获得过铁路沿线的采矿权。 可见采矿权与铁路权关系密切,二者同属列强势力范围的内容。
在1898~1899年列强掠夺采矿权的高潮中, 英国获山西五府县,四川煤、铁、石油采矿权和河南怀庆黄河以北的采矿权。1902年又掀起掠夺矿权的高潮, 列强争夺东北, 西南、 西北部矿权, 矿种渐趋于金属矿。1895~1914年列强通过约章掠夺中国矿权共约40起,期限20~60年不等,矿区遍及19个省区。 另外1900年英商趁八国联军占领天津之机, 以欺诈手段占有开平煤矿, 后焦作、 井陉、 滦州等几乎所有华人经营的大煤矿陆续以"中外合资”名义沦入列强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