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期铜事件

2019-12-1812:19:47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住友期铜事件已关闭评论

住友事件

风光无限的住友家族

17世纪时期, 住友政友在京都创办的经营“书物和药”的商店--富士屋。 同期, 住友政友的姐夫苏我理右卫 门在京都创办的铜精炼和 铜加工店--“泉屋”,苏我理右卫门因发明了一种从粗铜中提炼银的技术而生意兴旺。 1652年住友政友去世后, 其儿子住友友已成为 住友家族的首 脑, 并使住友和苏我两家的产业合为一家, 可以说是住友企业集团的真正创始人,或者说第一位最重要的人物。而"泉屋”的标志, 于1885年成为住友的注册商标, 至今仍被住友集团和其核心企业作为标志。

住友友以在大阪建立的炼铜厂, 成为日本官方指定的供铜商, 主要服务于当时日本一些极具实力的名 门望族, 其中包括在1603-1868年间统治日本长达200多年的德川幕府。 在明治维新时代,政府鼓励工商业发展。 以利润第一、 不断应变作为经营要诀地住友家族及时抓住这一大好机遇, 筹措大笔资金投资于四国, 先是开办铜矿, 尔后开办煤矿,接着又向 冶炼、 机械、 金属、 化学、机、 电力等重化工领域全方位进军。 在重化工领域积累巨额资本后, 住友家族又加强了金融机构, 并于1912年成立持股公司一-"住友合资公司" 至此, 住友家族便形成了以金融垄断企业核心的,包括几十家大型企业的住友财阀。 20世纪初, 住友家族已经迅速发展成为日本第三大金融财阀。

20世纪30年代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 住友财团也像一些颇具政治影响力的垄断集团一样成为日本军国主义的主要追随者。 在此期间, 住友财团的家族集中化更加明显, 该财团的大部分产业都集中到了住友家族手中。 到1937年,住友家族的第16代传人已经掌握了财团股本总额的90%之多。

日本战败后, 各财阀在美国的限制下纷纷解体而改组成为企业集团。 住友家族在日本政治经济上的影响力也大大削弱。 但是, 随着战后日本经济的复苏,住友财团又东山再起, 日益发展壮大.尤其是在1972年, 曾经带领住友集团核心企业一-住友银行成为日本第一银行的崛田壮三出任住友集团的董事长后,开 始整治集团集团内部企业。 在这期间,住友商社更加广泛地参与国际间金属、机械石油、化工、食品及纺织等领域的贸易活动, 成为住友财团的核心企业及日本四大贸易商之一。 70年代后期至80年代初,住友商社与日本电气(NEC), 住友重机械由于发展强劲成为住友财团的三大主攻方向。

住友商事的发展如日中天, 到了1992年时它的销售额已经高达1453.6亿美元,成为日本仅次于伊藤忠商事的日本,也是全世界的第二大贸易公司。 但是,1996年6月14日, 该商事突然宣布: 该公司有色金属交易部首席交易员宾中泰男从事的国际期铜交易,造成了至少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也就是在经历了铜期货丑闻之后,1997年该公司的营业收入降到1023.95亿美元,已被三井物产三菱商事、 丸红三家公司超过, 变成了日本第5位的贸易公司.

"前无古人"的历史性灾难

前面提到,1996年6月14日,住友商事宣布: 该公司有色金属交易部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从事的国际期铜交易,造成了至少18亿美元的巨额损失。 此举当 时被称为"前无古人”的世界最大的金融丑闻, 成为期货市场的典型案例。 那么滨中泰男是何许人也? 他的操作手法又是怎样的呢?接下来我们对整个事件的发展过程作以下描述.

1970年, 滨中泰男加盟住友商社,自此以后他在国际铜市上连续征战了20年. 在这20年中, 通过其自己的努力逐渐得到圈内人士的认可, 这可从他的两个绰号中得知。 当时, 期市圈内熟悉滨中泰男的都知道他有两个比较有意思的绰号,一是“百分之五先生”,一是“锤子”前者是圏内人对他能力的尊称, 也代表了他的辉煌。 因为滨中泰男所带领的住友商社有色金属交易部曾控制着全球铜交易量的5%之多。 在"控制现货的就是(期货)庄家”的期货市场,这一战绩足以使得他能够在交易中要风得风,要雨得雨。 而后者正刻画了他的性格。“锤子”是从滨中泰男的英译名称yasuo hamanaka演绎而来的, 因为滨中泰男在英语中的读音与"锤子"十分类 似。 但这个雅号之所以能叫开来,更主要是因为它正反映了滨中泰男在交易中所具有的锤子一般坚硬的性格。 这种性格促使其取得重大的成功, 但或许也正是这种性格把他推向万劫不复的深渊。

此次事件全面爆发于1996年6月,但整个事件却持续了近10年。 早在1991年, 滨中泰男在LME铜市场上就有伪造交易记录、 操纵市场价格的迹象, 但是由于LME的特殊性, 这些行为并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 直到1994年和1995年,由于控制了许多交割仓库的库存, 导致LME铜价从最初的1600美元/吨单边上扬, 最高达到3082美元/吨的高位。 到1995年下半年, 随着铜产量的大幅增加,越来越多的卖空者加入到抛售者的行列81, 其中不乏一些国际知名的金融大鳄,使得伦敦铜价从高点一度跌至1995年5月份2720美元/吨左右。 但是, 自信的滨中泰男继续投入几十亿多头头寸, 利用他驾轻就熟的逼空手法开始操纵铜价,又将铜价在7,8月份拉升至3000美元以上。

人算不如天算。1995年10,11月份, 有人开 始意识到期铜各月合约之间价差的不合理 状态, 美国商品期货交易委员会开始对住友商社在美国国债和铜期货市场的异常交易情况开始调查, 在美国的通报与压力下,伦敦金属交易所也开始了调查。

虽然经过滨中泰男的最后挣扎, 使得铜价在1996年5月份维持在2700美元以上。 但是, 随着调查的深入, 市场有关滨中泰男将被迫辞职的谣言四处流传,被滨中泰男一度逼到悬崖边的金融大 鳄们终于发地动了强有力的反击, 伦敦铜价从5月份2720美元/吨高位一路狂泄至6月份1700美元/吨左右,短短一个多月,跌幅超过1000多美元。 事件发生后, 按照当时的价格计算, 住友商社的亏损额约在19亿美元左右, 但是, 接踵而来的恐慌性抛盘打击, 更使住友商社的多头头寸亏损扩大至40亿美元。

1996年6月24日, 住友商社宣布,因其前任首席交易员滨中泰男10年来所进行的未经授权的铜交易, 公司损失了26亿美元。 1998年, 住友商社声称对于滨中泰男的交易“不知情”,赔偿了美国和英国政府机构1.58亿美元解决了对其“操纵铜价的指控。1年后, 住友商社与另外三价金属贸易公司同意支付1.35亿美元赔偿了因滨中泰男操纵市场而造成亏损的一个投资者团体。 滨中泰男于1998年被东京法院以欺诈罪与伪造罪判处入狱8年,成为历史上受罚最重的个人交易员。

整个事件并没有因为滨中泰男的锒铛入狱而终结, 在随后的处理过程中住友商社起诉了瑞银和大通曼哈顿银行,称它们为该公司前首席铜交易员滨中泰男未经授权的交易提供融资。 住友商社当时在诉讼中称, 大通曼 哈顿银行和 瑞银通过安排贷款帮助滨中泰男隐藏亏损,因而他得以操纵市场83.最终,2006年,在晚于大通曼哈顿银行 赔偿1.25亿美元4年之后, 瑞银赔偿8700万美元,与住友 达成庭外和解。 至此, 这场沸沸扬扬持续了10年的丑闻事件终于“尘埃落定”。

  • 版权声明:本篇文章(包括图片)来自网络,由程序自动采集,著作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联系我们删除,联系方式(QQ:452038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