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很多老话强调兄弟之情的重要性,如“兄弟同 心, 其利断金”“打仗亲兄弟, 上阵父子兵"。 但又有一句话说“亲兄弟,明算账” 这似乎是在提醒我 们, 哪怕是再深的兄弟之情, 在经济方面也要互相独立, 免得 将来出现麻烦。 现实生活中尚且如此, 在利益至上的商场, 兄弟协同创业并能始终团结如一的例子,怕更是寥若星辰、屈指可数了。 不过法国最大的华商企业陈氏兄弟公司就是其中为数不多的例外。
陈氏兄弟公司的董事长陈克威是家中的长子, 父亲陈仲卿国学基础深厚,早年到泰国打拼。 陈老先生深知“一箭易折, 众箭难断” 的哲理。 因此, 1931年他在泰国乌莱府首次创业时, 就采用昆仲和为店名, 并为陈氏兄弟公司撰联,云: 陈氏兄弟同心, 和衷共济; 公司员工合力, 并驾齐驱。 这个家训被陈氏几兄弟牢牢铭 记, 陈克威、 陈克齐、陈克群、 陈克光四昆仲秉承家训,团结一致, 在巴黎、 泰国和香港均创业有成。 而老三陈克群在香港的公司还沿用昆仲和为宝号, 在商界传为佳话。
陈克威 1934年出生于老挝, 十几岁时就为了减轻家中负担而辍学了。 之后他开了一间杂货店, 事事亲力亲为,老板工人一肩承担。但经营了两年, 并无太大发展, 于是转行开木材厂。 他经常深入密林, 与工人一起伐木, 十三年间, 他几乎踏遍老挝中部森林。 接着,他和友人开办碾米厂、 拖鞋厂和味精厂, 家业遂大兴。
1975年, 正当陈克威的事业如旭日东升之际, 不料风云突变, 老挝陷入了战争 的动荡之中。 他已经无法在原来的基础上正当经营, 不得不离开生于斯, 长于斯的第二故乡老挝。 他和四弟陈克光一起前往法国, 开始了第二次创业。
尽管1975年后,巴黎已有不少亚洲移民, 但 行业仍是狭窄, 除制衣、 杂货、 餐饮等几项适合华人经营外, 别无其他更广阔行业可供发展。陈氏昆仲权衡利弊, 起初决定在巴黎13区开餐馆, 但因该店没有煤气设备, 难于烹饪, 只好作罢。 1976 年, 他们决定创建陈氏兄弟公司, 专营亚洲食品的进口和批发。
刚开始, 由于对法国市场不甚了解,也没有固定的客户,一切都在摸索中进行。 从亚洲进货运到欧洲路上就需要2个月时间,有的商品到了法国,市场已经不需要了, 赔钱的事经常发生。 兄弟二人不断总结经验,采取了 小批量进货、 边卖边进的做法, 逐渐打通了发展道路。
70年代后半叶, 由于东南亚难民陆续涌入法国, 越来越多的亚洲人聚集到巴黎十三区, 亚洲人到 法国, 也把亚洲的民族风俗、 习惯、文化带来。 同时这些亚洲人也带来了他们的生活需求,一时间,巴黎13区的亚洲商品售量激增。 陈克威的公司在朋友们的资助下,顺应这一现实需要, 不断扩大经营面积, 生意极为兴隆。
随着业务不断发展, 陈氏兄弟公司感到单营批发有其局限性, 不能掌握消费者的第一手材料, 给进货带来一定的盲目 性, 只有通过直接售货, 才能准确地了解市场的需求和变化。因此,陈氏兄弟决定设立门市部。 经过多方选择,终于在13区伊芙莉街旺区,将一间已倒闭的五金店兼仓库租下来, 面积共有二千平方米.1981年8月15日,陈氏百货商场开业了, 这是第一家华人经营亚洲食品的超级市场。 顾客 川流不息,生意分外兴隆, 使陈氏兄弟喜上眉梢。几年的艰苦奋斗、 苦心经营有了成果, 但陈克威对事业不敢有丝毫松懈和半点疏忽, 他探求着使企业走上一条“经营产品多样化、 企业管理现代化、服务全面化" 的科学经营之路, 正是这条科学道路, 使陈克威经过10多年的奋斗,每年的年营业额以30%的增长率直线上升, 陈克威及其陈氏兄弟公司一跃成为法国华人企业界之首。
陈氏兄弟公司的业务突飞猛进,与现代化的科学管理分不开。 陈克威认为:“一个企业能否逐渐得到扩大, 关键在于会不会 科学管理。 置身于法国这样一个发 达的国度, 要想开拓自己的事业, 不树立这个观念, 不考虑办事效率和程序, 是无法发展自己事业的。” 于是从1978年起,公司全面进入电脑化管理,先后投资近干万法郎对电脑软件和硬件作了多次的更新。
在实行电脑管理方面, 通晓电子技术的陈克光功不可没。 这也是陈氏兄弟团结奋进、 各显才华的优势。 大兄负责公司的整体筹划, 四弟主管科学管理,两人配合无间, 相得益彰。 陈氏兄弟公司还高薪聘请多名高水平的电脑工程师,根据业务需要, 自 行制作电脑软件。 这不仅是华人企业界的首创, 在 法国一般大企业中亦属鲜见。
陈氏兄弟的业务能飞速发展, 还因为他们坚持“薄利多销”和“为顾客的需要着想” 两大经营原则。 用陈氏兄弟自己的话说: “利薄自然多 销, 多 销不愁利薄, 这是半个世纪前家父的经商之道。" 陈氏兄弟的父亲陈仲 卿 少年时代便到泰国打工, 随后在老挝定居, 靠小本生意过日子。 生意虽 小, 但"薄利多销” 的经营理念在那个时代可非同一般, 对陈氏的创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陈氏兄弟自走上创业之路, 特别是在法国创业, 就一直坚持着“薄利多销” 这条经营原则, 从而也博得了广大顾客的信赖, 并且奠定了他们事业发展的基础。
为顾客的需要着想, 更能体现华人企业的人情味。 有一次, 一位法国妇女提着一塑料袋采购的东西走出商场, 不慎失手将一瓶香油掉在地上打碎了。陈克威刚好路过, 当即赶上去拾起那个还剩一半香油的破瓶, 说了声 “ 对不起" 。 然后转身到商场里换了一瓶, 并另拿了一个塑料袋装好, 送给那位还愣在那里的女顾客, 这件事为商场的员工上了极具教育意义的一课。 陈克威认为“一瓶油事情虽小, 却连着陈氏公司的声誉。 这就要求为顾客着想, 以诚相待, 使顾客感到宾至如归”。
半个多世 纪过去了, 几经沉浮的陈氏兄弟已经足以笑看风云。 陈克光在接受采访时说过: “当年我们两兄弟开创事业时, 并没有想到会有今天的成就。人生只有几十年的光阴, 任何人做什么事情都要勇于尝试。 今天的年轻人有干劲, 更要勇于尝试。 敢拼就能改变自己的命运, 就可以改变历史。” 这可以看做是陈氏昆仲对自己事业的总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