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下海就成了潜龙升天
顾雏军:1959年生于江苏泰县。格林柯尔前董事长,格林柯尔系的创始人。他是继唐万新之后,资本市场出现的又一大玩家,旗下控制科龙电器等五家上市公司,擅长各种左手倒右手的资本游戏,2005年1月登上了第二届“胡润资本控制50强”的榜首。不过,资本游戏总归是担风险的,2005年9月顾雏军正式被捕,2008年又因虚假注册、挪用资金等罪一审获判有期徒刑10年。
顾雏军可以说是从风光无限到四面楚歌的一个人。
顾雏军曾经风光无限,他作为国内制冷业巨头,四处寻求收购以扩充产能,打造格林柯尔系“航空母舰”。即便是在遭遇“郎顾公案”风波四起的时候,顾雏军的扩张也有实质性的突破,一举将中国洗衣机行业标志性企业之一的中山威力电器集团有限公司购入囊中,那时的临危不乱让多少同行为之佩服。
在“炮轰”海尔秘密MBO之后,香港中文大学教授郎咸平又将矛头对准了格林柯尔。2004年8月9日,郎咸平发表演讲称,顾雏军使用“七大板斧”——安营扎寨、乘虚而入、反客为主、投桃报李、洗个大澡、相貌迎人以及借鸡生蛋7种手段,只花了区区9亿元,就换回总值136亿元的企业……
顾雏军从第一桶金,到后来大笔收购的资金来源,市场对这个人以及他的行动,都打了个问号。是他的确让人无法信任,还是公众有了先入为主的偏见?
从著名学者、斗士的论断开始,一家质地优良的上市公司便不断被曝出危机。这到底是公司本身的原因还是被舆论打倒了?
顾雏军对外号称自己的钱有国际背景,但很多人却质疑他大手笔的收购行为,而他的经典回应却是“我用的是我个人的钱,是格林柯尔集团内部的钱”,“我的钱有国际背景”。
老顾这番话似乎是站得住脚的。格林柯尔在内地的各家分公司,最终的控制者就是香港的格林柯尔,也确实算是外资。
表面看老顾的话有一定的可信度,但是如果仔细去想,这家外资公司的钱又是从何而来的呢?是从他设立在英国和天津的两家制冷剂工厂得来的吗?又如何来解释香港格林柯尔在1998年到2000年这三年间,营业收入增长3300倍的神话呢?
带着众多的疑问,很多人便开始怀疑老顾的业绩来自虚假合同。他手下的业务员到处签假订单堆积顾雏军“第一桶金”,这些争论始终围绕着科龙,但真正的主角却是格林柯尔。
很多人一直都在质疑格林柯尔制冷剂真实的销售量。据有关媒体报道,天津格林柯尔工厂,荒草蔓延;格林柯尔的技术含量,也是被质检专家们屡屡否定。面对这样的一个工厂,再面对那么一个惊人的业绩额,这就不得不让人对格林柯尔真实业绩产生怀疑,而这一怀疑也成为当年的一桩公案,只是这神奇业绩的来源至今没有一个准确真实的答案。
但根据一位自称是格林柯尔海南分公司业务员的人士说,格林柯尔所谓的惊人业绩其实都是来自大量的虚假合同。他曾经对记者爆出,顾雏军的海南分公司是在1999年年底成立的,主要从事制冷剂的业务。当时的主要负责人却并不是顾雏军,而是另有其人,另外还有两位负责人。剩下的都是业务员,大概有二三十人。他们那个时候为了联系业务方便,业务员在谈订单的时候都被冠以虚假的总经理或是副总经理的头衔。
当时海南省政府对顾雏军的事业表示很支持,还专门下达了批文,明确要求各单位均用格林柯尔制冷剂。虽然那个时候有这些“官方”的力挺,但他们当时的推广效果并不好,在公司成立了几个月后,仍然是没有做成一单业务。
那位自称是格林的业务员还说:“1999年底至2000年初,顾先生急于将公司在香港上市,于是指示各分公司签订大量虚假合同,数额达几亿。每个业务员都分派了任务,必须完成,否则炒鱿鱼。我就是当时帮他签了一份根本不可能履行的假合同,数额有好几十万。我所知道的情况就这些。”
据上海一名律师说:“原格林柯尔子公司一位高层在顾雏军出事后找过我,希望披露一些当年格林柯尔的内情。”据该律师所知,格林柯尔故事的核心就是到处签虚假订单,“假订单多得可以用麻袋装”。
从这些种种迹象来看,有人表示,老顾当年的第一桶金“肯定有不少水分”。
而此后几年内快速蹿起的庞大的格林柯尔系,正是由这里开始了资金积累的源头。这第一桶金的“水分”,已为后来格林柯尔系的崩溃埋下了伏笔。